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播报 >> 正文

学院播报

禾下乘凉稻花香,艺院学子“忆袁公”

2021-06-08 16:30:02  点击:[]

他有一个梦:

麦浪绵长,禾下乘凉

他不堪人们身处于饥饿

于是他带来了“金色”的水稻

抚平世间的疮痍

而人们吃饱穿暖的如今

他却悄悄离开

近日

全学院各班展开了缅怀袁老先生的活动

同学们以独特多样的方式

表达对袁老先生的感恩与不舍

翰墨凝香留住您

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用笔墨绘袁老

墨色流淌在纸上,凝结成画幅

传达着我们深深的思念

 


光盘行动感谢您

“袁老,我一定会乖乖把饭吃完”

当袁老去世的消息传来,

很多同学都发出了这样郑重的承诺,

同学们也纷纷号召空盘行动。

粒米不剩的饭碗,

是我们对您最好的回馈与感谢。

 

 

话里话间追思您

学院各班自发召开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通过观看视频、线上线下讨论等方式

来回顾和学习这位老先生的丰功伟绩

一帧帧画面切过

同学们的眼神充满了钦佩

也噙满了泪水

谢谢您,给了我们衣食无忧的今天

 

 

 

同学们深情话语缅怀袁老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长辞于世,享年91岁。泱泱大国,十四亿黎民,我们每年需要的米粮不知凡几,若以古之粮米产量,我们的国土上或是饿殍遍野之景象。幸有袁老,培植杂交水稻,令庶民得生,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至于我辈,虽未历饥荒之年,未经困顿岁月,却当知一米一粟来之不易,一粥一饭亦当感恩。然实非如此,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不在少数。当世我们酒足饭饱,体验饥饿的机会似乎局限在每天早上的赖床不起、工作太忙的加班、匆匆赶路的旅途……如此我们似乎对粮食失去了敬畏。这是不应该的,当知每一颗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曾经的我们,跪求神明而不得的粮食,在今日同样弥足珍贵,在世界的另一端,依旧有食不果腹之地,我辈当庆幸生于斯长于时,敬畏米粮。

——18书法产业班 姚程峰

 

初识袁老先生是在课本上的“杂交水稻之父”,当时小小的我惊叹于袁老先生的伟大,因为您此生呕心沥血,从此中国再无饥荒,贫苦人民也都吃上了米饭。“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有您在一直很安心,人食三餐,能吃饱饭是一件多么幸福且重要的事情。您一直哀民生之多艰,我相信这个时代里真正耀眼的灯塔永远不会熄灭,您会伴随我们这些渺小的尘埃一直走向未来,用另一种方式去一起见证将来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山河的延续。伟大如斯,所有中国人民会铭记您的贡献。民族英雄虽逝却永垂不朽,国士无双,袁老先生千古。“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饭碗要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我们搞农业的,一定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我们的努力。”——袁隆平

——19环境2班 林紫颖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做豪迈的中国人”,这是袁隆平生前留给年轻人的期盼。在这些致敬和告别中,年轻人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正在做好每一粒种子,把自己的力量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对于青年来说,袁隆平等老一辈科学家犹如灯塔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如今纵然巨星陨落,但灯塔的光永远不会熄灭,会继续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前行的方向。如果说老一辈人创造了中国的来路,那么现在的青年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中国未来的前路。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让中国人吃饱饭的老人,或许,继承他的遗愿继续攀登、成长为他希望看到的样子,就是对他最好的记念。别哭了,上吧!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青年人的手上。吾辈愿用一己之青春,捍卫这盛世中华!

——19艺术经纪 刘安妮

 

2021年5月22日下午,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无数中国人一同沉浸在这巨大的悲恸中。

1942年-1943年,民国时期的河南发生了罕见的“中原大饥荒”,造成五百万人死亡,惨绝人寰,举世震惊。而处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几乎没有体验过吃不饱饭的日子,而能让我们拥有这样生活的,袁隆平爷爷功不可没。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的大学生,他将整个人生都投入到水稻研究中,抱着然后所有人摆脱饥饿的梦想,怀揣着一颗坚定炽热的心,他的杂交水稻养活的将近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的辞世,无疑是一颗巨星陨落。但袁隆平爷爷的攻击和精神应始终被我们铭记。

一束稻穗,千里援思。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终有一天,袁老的梦想终会实现。

——20艺术1班 董雨欣


“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袁老早早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立下誓言: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改革,为无数人的生命带来了希望。袁老有着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

如袁老所说,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饥饿的时代,我们不懂,袁老的贡献是我们不可估量的,袁老的离开也是世界的损失,我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缅怀袁老。

——19平面 潘龙


对于袁隆平院士的逝世,世界人民无不为其缅怀与痛惜。这样一位91岁的高龄老人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不懈奋斗。干农业是件很累的事,但袁老用自己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为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百度上给袁老写的标语是中华拓荒人,评语是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禾下乘凉梦是袁老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但是他深知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为现实,则需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投入。而这样艰苦的劳动和投入他一直坚持到了91岁。正是袁老和团队不断的创新研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粮食无忧的生活,而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向立志让人们“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的袁爷爷,表达最真挚的敬意。

——20艺术7班 徐若逸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这是袁隆平先生用它一身去阐述的话语。如今虽然他走了,但他的精神和魂还在。我们应该谨记不要浪费粮食,不忘多年前由于饥荒有人被饿死的日子。袁隆平先生用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在水稻种植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我们也从在这8字中体会到了袁先生的不容易,体会到了他终身奋斗的事业的艰辛。袁隆平院士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相信在各方的携手努力下,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一定会成为现实,饥饿和贫困终将从地球上消失。节约粮食,这件简简单单的事情不能被我们忽视,我们要以浪费粮食为耻,做到每一餐尽最大的可能光盘。“看准目标,怀揣理想,坚持不懈,袁先生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虽与袁先生未曾谋面,但深受他的恩泽,谢谢他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 20艺术7班 金小婷


“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他靠着一己之力,拯救万民于饥饿中,用占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样的人,被称为民族英雄,当之无愧!

而就在前些天这位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他离开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主动的去送老人,为老人留下想念的泪水;他一次次向人民交出了漂亮的成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终于放心的离开了。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离开并不代表着遗忘,也可能是铭记。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袁老奉献一生使我们食无忧,我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报效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

袁隆平爷爷对您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您一路走好!

国士无双,致敬,缅怀!

——20艺术6班 刘思微

风掀扯起一层一层的稻浪

双手拂过闪光的穗芒

阳光之下

眼前又仿佛出现了那位在稻田地里

奏出时代篇章的老者


在缅怀袁老的活动中

同学们所展现出的热忱

是接续前行的笃定

是奋斗不止的承诺

我们不能忘记,也不会忘记

今天的“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

源于昨日您的血与汗的奉献

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手中

我们定会好好践行您的嘱托

感恩一米一粟的来之不易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牢记使命,不负韶华,逐梦前行

麦风阵阵

思念绵长

最后让我们抱着感恩之心

缅怀尊敬的袁隆平院士


米香弥漫,常忆袁公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关闭

学院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