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一李姓官员,正在烛灯下办理政务,仆人送来家书。他立即吹灭公家蜡烛,命人点燃自家蜡烛。“公烛之下,不展家书”,看似呆板守旧,实则是清风廉影、修养胸怀。何为慎独?何为觉悟?答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在独处时不欺暗室,在众人中反躬自省,始终保持“从心所欲不逾矩”。
觉悟旨在律己。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观照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为政一生可知,正是源于对律己的坚守、对底线的坚守,才能支撑起大党百年屹立不倒、风华正茂。然而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而是经受磨砺锻造的“后天所得”。正因如此,只有时刻保持道德的信仰、内心的律令,才能防止绳从细处断、冰在薄处裂。正如李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所提到的“坚决守住廉洁底线”。方向不偏、脚步不歇,以修身律己的“不变”才能有效应对日新月异的“万变”。
觉悟重在慎思。思想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慎思一二、常思八九,慎思自己的身份,常思自身之短板不足、审思工作之方式方法、深思群众之急难愁盼。在思考中学会反省、深刻反省、主动反省,时刻反省比对自己在台上台下、八小时内外的细微差距,在反省中不断完善提升。要时刻牢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始终把“想事”“干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以慎思之推动笃行之,以“铁打的人”推动“打得铁硬”,驰而不息推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觉悟贵在自警。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投射到干部身上,也就是提醒干部要“以他人为镜,以自身为尺”,经常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素养。史书记载,清代叶存仁下属为其离任践行,特意择夜间用小船运来金银珠宝。叶存仁坚不接纳,并写下一首诗回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无论是“畏人知”还是“畏己知”,说到底是“慎众”和“慎独”的问题。当身处群体时,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意识、情绪、选择影响,从而产生“责任分散效应”,更容易逾越底线、破坏规矩。基于此,党员干部不仅要谨记慎独,更要严记慎众,在自警自省自励中真正做到“诚于中形于外”。
觉悟赢在志坚。立志不坚,终不济事。冯梦龙《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一官吏薛伟梦中化鱼,恰逢渔人垂钓。“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被他钓了去?我虽是暂时变鱼耍子,难道就没处求食,偏只吃他钓钩上的?”然而,梦中的他终究抵挡不过香饵的诱惑,吞钩被钓。冯梦龙对此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于党员干部而言,心定、志明、志坚,是对信念信仰的坚定、对初心使命的不渝。坚定理想信念,不只是说说而已,只有不为噪音所扰、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形成并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内在定力,拒腐防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各级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取舍不少,但同样也是考验干部、锻炼干部的契机。让律己、慎思、自警、志坚有恒,让慎独成为一种觉悟、成为一种常态,既是管理和驾驭欲望的过程,也是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这样,干部的腰杆才会硬起来,前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坦荡。(庄未眠 郑淑晨)